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产业扶贫
产业扶贫
【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寻找特产销路 破解增收难题
发布人: 谢丁 发布时间:2017年09月22日 来源:丹东市扶贫办

宽甸满族自治县牛毛坞镇高坎子村是一个山多地少的村子,依靠传统农业和外出务工是村民们的主要经济来源。多年来,这里的村民总是希望有一天能够得到更多的帮扶资金发展生产,增收致富。然而面对地域狭小、村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土特产品销路不畅的实际,丹东市中级人民法院驻村扶贫干部并没有投入大量资金,而是通过走访调研,把农副产品与城市市民需求进行对接,就破解了村民们依赖的给钱给物的问题。829日一早,记者乘车来到了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牛毛坞镇高坎子村,采访市中级人民法院驻村工作队,探寻他们扶贫工作的经验和特点。

到村委会后,却发现驻村工作队的办公室空无一人,村党支部书记王振鹏热情地接待了记者。当记者提出想见工作队队长时,王振鹏微笑着说:他下户收购鸡蛋去了。从工作队入住到现在,俺们村里的农副产品都通过于队长的收购,变成了现金,现在村民们致富的欲望很强。这不,门口那几位都是电商,等着于队长回来呢。大约10分钟后,一辆吉普车驶进村委会,市中级人民法院驻高坎子村工作队队长于义清跳下车,然后打开车后门,搬出两箱鸡蛋、蜂蜜、榛蘑等农产品交给等在村委会门口的几个人,并嘱咐了几句,这才腾出时间与记者交流。

原来,自驻村以来,工作队在走访入户时了解到,村里物产丰富,有香菇、蜂蜜、鸡鸭鹅蛋、核桃等土特产,但苦于没有销路,渐渐被村民放弃销售。村民以前都是把鸭蛋拿到附近集市上卖,销量时好时坏,卖不出去自己又舍不得吃,就给腌上,放到最后都咸得不能吃了。村民徐凤艳说。为改变这一情况,工作队驻村后着手如何把村民们家里的农产品销售出去。队长于义清在进行调查后,确定利用网络帮助村民搞销售。工作队利用QQ群、微信群等方式帮助宣传,发动亲朋好友、同事进行销售。由于有了诸多渠道,村里的农副产品都成了宝贝,以往村民们收地瓜,地瓜秧就扔到地里。工作队发现后,告诉村民可以进行简单加工,并通过电商进行销售。废弃在地里的地瓜秧变成了钱。于义清有一本账,一方面记录消费者的联系电话、需求量,另一方面记录土特产价格、销售数额,形成固定销路,做到一本清。

村里有个残疾人叫马利,今年47岁。18岁那年摔坏了腿,落下了终身残疾。但是天性乐观的他,在自己家地里种菜、养猪和家禽,前年他又学会了养蜂。虽然马利家副业不少,他脑瓜也灵巧,但是家里的农副产品却卖不出去。工作队进村以后,队员们逐户走访。在马利家,于义清了解到有150多公斤蜂蜜卖不出去。他便把马利养蜂的情况拍成视频,推送给朋友。不到一个月,马利家的蜂蜜就卖出去了100多公斤。积存的蜂蜜变成了钱,给马利增添了发家致富的信心。当记者随工作队来到马利家时,他喜笑颜开地说:工作队给我们开了一扇窗,心里亮堂!

驻村工作队还积极发挥村里党员和退伍士兵的优势,用典型引路的办法,帮助村民发展生产。村民王会兰的丈夫是一名退伍老兵,在扶贫工作中,工作队发挥他们会劳动能吃苦的作用,帮助王会兰家养殖了200只蛋鸭和养蜂,结果一年就实现脱贫。

田间地头来观察,挨家挨户收特产、建立电商销售渠道,帮助村民脱贫致富……”这是高坎子村一位老党员对丹东市中级人民法院驻村工作队的评价,也是驻村工作队带领贫困户脱贫的缩影。正是有了工作队的入驻,一些等靠要的村民自发地行动起来,寻求致富的路子。王振鹏说:工作队带给我们最大的变化,就是让村民们有了发展的动力,有了致富的信心。

 

【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附件下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