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扶贫杂志 -> 2017辽宁《扶贫》杂志第3期 -> 扶贫驿站
扶贫驿站
【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山里致富引路人
作者:柳 盖 发布时间:2017年05月17日

 

  他是“三军”中的“猪司令”,潜心钻研,终成致富能手;他是村里的“土专家”,传道授业,成功带富一方百姓;他是群众的“好书记”,描摹蓝图,决战脱贫攻坚。他就是贵州省天柱县石洞镇西岭村党总支书记王甲海。 

  19837月,王甲海刚从凯里无线电学校毕业,就萌生了自主创业的念头。为了精准把握市场行情,他专程到会同、锦屏、三穗、剑河等10余个县收集信息,梳理出养鸡、养鸭、养猪等发展思路。 

  经过多方筹措资金,散养了200余只鸡、200余只鸭、20头幼猪。后因管理不善,100只鸡和鸭相继死去。王甲海意识到养鸡、养鸭投资小风险大,转为专业养猪。 

  为了当好这个“猪司令”,他让妻子继续在家料理“三军”,自己外出打工学习先进管理经验。19922月,他自费到浙江富阳某家小五金厂做工,主动向公司老总请教小企业的管理经验。同年5月,为了扩大养殖规模,他向信用社贷款3000元,购买了20余头幼猪,聘请1名工人进行管理,到2000年成功出售100头猪,获得2万元的收益。 

  20012月,他撸起袖子鼓足干劲,用余下的钱买了30余头幼猪。经过悉心料理,到2010年存栏达200多头、年出栏达400多头,年纯收入达10多万元。 

  “一个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王甲海发家致富的消息迅速在村子里传开,上门请教养猪技术的人络绎不绝,他都倾囊相授。同时,还为贫困户、贫困党员赊售幼猪。 

  下二组王甲彬有养猪的想法,没有创业的资金,王甲海了解情况后,赊了6头幼猪给他,还让他在厂里当临时工学技术。短短的几年时间,王甲彬建起了600m2的猪舍,年出栏达200多头。 

  在王甲海的带领下,一个个养猪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年出栏达100头以上的就有10多家。为了实现统一管理、统一购料、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王甲海组织成立了红坪养猪协会,采取1名会员联系带动3名个体养殖户的方式,短短一年间,会员由原来的10名发展到26名,协会年收入达200万元左右。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2014年,王甲海在村民的拥护和支持下,顺利当选为石洞镇西岭村党总支书记。上任之初,他用脚步丈量民情,挨家挨户进行调查,制定了《西岭村发展规划方案》,助推了村民的经济发展。 

  同时,他还创新管理方式,注重村级党组织“领头雁”作用的发挥,发展猪、鸡、牛、羊、鱼等养殖,鼓励贫困户以劳动力输出的方式入股,贫困户除了能得到分红外,还能享受到用5%的年收入缴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社会保险,村集体经济也能获得90%的额外收入。 

  2016年以来,在王甲海的带领下,年出栏生猪6000余头,突破了年利润200万元,年出栏山羊200只,销售额达20万元,年出栏家禽15000羽,销售收入达80多万元,稻田年销售收入达10万元,村集体经济得到了充实,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