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扶贫杂志 -> 2017辽宁《扶贫》杂志第1、2期 -> 人物专访
人物专访
【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为了大地的丰收
作者:张玉洁 发布时间:2017年04月10日

 

  张兵,一个有着鲜明警察特质的人,三十几年的铁血生涯,有惊有险。张兵的警察故事,在中央电视台法制栏目、焦点访谈栏目、辽宁电视台法制栏目、626禁毒宣传日等多次讲述。从2010年开始,作为扶贫联络员和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的张兵,6年时间连续6次被评为全省扶贫先进个人,他所代表的辽宁省公安厅连续6次被评为省扶贫先进单位,他所负责牵头的5家省直驻村扶贫单位,全部被评为省扶贫先进集体。 

  2014年,作为自全国扶贫活动开展以来,辽宁省涌现的2个“全国社会扶贫先进个人”之一,张兵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过汪洋亲手颁发的荣誉证书。 

  尖峰时刻 

  1964年出生的张兵,自1981年参加工作就一直没离开过公安战线。无论是担任预审员、刑警专案队队长、禁毒大队和治安专案大队大队长,他都是尖峰时刻攻坚克难的勇士。 

  2004年,作为经过严格选拔的骨干力量,张兵被省公安厅从沈阳市公安局借调到刑侦总队“打黑办”,参与侦办震惊全国的重特大“607”涉黑案件。由于业绩突出,结束后被正式调入辽宁省公安厅刑侦总队。此后,无论是侦办蚁力神非法融资案、侦办2008年奥运会即将开幕期间的“桃仙机场”投放爆炸物案和一系列新疆涉恐案件,张兵都作为突破难点的办案专家,披挂上阵。 

  说起警察的故事,总令人想到类似大片的惊险刺激的场景,那是因为“恪尽职守,不怕牺牲”这8个字,对于他们来说,绝不是说说而已。 

  张兵,精干利落中,透过几分冷峻、几分审视的神情和职业性紧缩的眉头,令人想到意志的坚强,想到一路鲜花也必然是一路艰辛。 

  路的起点 

  2008年,公安厅原扶贫联络员退休,此后两年一直空缺。2010年,厅党委决定派张兵上阵。 

  城里生城里长的张兵,五谷认不全,又是厅里的业务尖子,到农村扶贫,似乎用非所长。可是,厅党委拟定的选人标准,对于张兵来说,又恰如量身定做:政治思想过硬、工作作风扎实、头脑思维敏捷、协调能力强、有创新精神。 

  就这样,张兵从参加工作以来,第一次走出封闭式专案组,成为公安厅扶贫点——锦州义县瓦子峪镇扶贫联络员兼厅机关党委纪委书记。 

  正是春节将至,远方游子归心似箭。在这个阖家团圆,亲朋相聚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张兵留给自己一家老小的是一个背影。 

  位于辽西走廊的锦州义县,不仅是被称为中国古代最显赫的家族即鲜卑慕容族的祖居地,也是中国北方民族政权中唯一一位女政治家和军事家萧绰即萧太后和近代中国著名作家萧军的出生地。 

  义县瓦子峪镇,距县城27公里。单枪匹马走来的张兵,更像一名战士。他用一句最简单的话作为开场白:你们需要什么,我就为你们做什么。之后,便马不停蹄地走访贫困户、召开镇村领导和贫困户代表座谈会,撰写调研报告、3年规划和帮扶方案。 

  雷厉风行,分秒必争,是张兵多年办案形成的工作作风。他充分发挥自己的协调和沟通能力,通过相关部门和亲戚朋友,探讨扶贫项目,争取项目资金。他为荒山改造争取到200万元专项资金,使昔日荒山获得了全国旅游采摘“双龙杯”奖。他为修建40多公里长的乡村公路,马不停蹄地奔走于相关部门和相关领导之间,当年就协调落实交通项目专项资金1700余万元,又协调免去了按规定应由当地政府承担的每公里5万元共计190余万元的自筹资金。 

  路的延伸,通向果园,通向村民的家,通向全民致富奔小康的方向。张兵当年就荣获省扶贫先进个人称号,同时省公安厅也获得了省扶贫先进单位的荣誉。 

  转战南票 

  20135月,按照省里的统一部署,省公安厅定点扶贫单位由原来的锦州义县瓦子峪镇调整到葫芦岛市南票区,张兵成为南票区5家省直扶贫单位——省公安厅、辽宁警察学院、省监狱管理局、辽宁省冶金地质勘查局、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牵头人和黄土坎乡上松树沟村扶贫工作队队长。 

  3年鞍马,仍需劳顿,原因还是选人标准的量身定做:扶贫工作经验丰富。 

  初来乍到,张兵仍是单枪匹马。直到20149月上旬,厅里选派了刚刚毕业于中国公安大学和中国刑警学院的于学斌和张鹏,组成了由张兵担任队长的3人驻村扶贫工作队。 

  北票之南,南票之北——南北“二票”的来历虽然和这片有着7000多年人类文明遗迹的土地相比,算不上历史悠久,却也说来话长。那是公元1774年,乾隆在当年的辽国腹地——如今的辽西走廊颁发了两张被称为“龙票”的采矿许可证,南票北票由此得名。 

  辽西走廊,群山连绵,谷峡相随,与北票相隔130多公里的南票,群山之下,蕴藏着30余种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曾经漫山遍野历经二百余载开采的煤,资源已近枯竭。 

  靠山吃山,大片的裸山和被封存的地质沉陷区,贫穷的颜色尽收眼底。 

  张兵与南票省直5个单位牵头人进行了对接与协调,之后,便一头扎进他的驻村扶贫点黄土坎乡上松树沟村。他对当地领导和村民说:“你们比我熟悉情况,请你们主动给我派任务。” 

  团队交响 

  快,是张兵的职业风格:走路快,说话快,办事快。三十几年的公安工作,所面临的每一项任务,都有着难以预料的复杂性、艰苦性和时间的紧迫性;每一项任务的完成,都意味一个个寝食难安的日日夜夜。严谨、认真、说干就干、连续作战的公安工作作风,成为张兵扶贫的节奏。 

  无论是协调扶贫项目和资金,治山、治水、修公路、改善村容村貌,还是作为联络员和牵头人,积极组织其他5家省直帮扶单位迅速开展工作,张兵都以办案的速度,千方百计,四处奔波。从锦州义县瓦子峪镇转战到葫芦岛市南票区仅仅10多个月的时间,他所负责的5家省直定点帮扶单位就累计向南票贫困乡镇协调和投入扶贫资金3000多万元,帮助1.07万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200元提高到2800元以上,实现了当年帮扶当年脱贫的目标。张兵当年被评为省扶贫先进个人,2014年被评为全国社会扶贫先进个人;他所牵头的5家扶贫单位,全部获得省扶贫先进集体称号。这种团队的带动力、号召力和影响力,得到了各上级部门的一致好评,称赞他是扶贫以来,首例带动地区团队全部获奖的人。 

  按照中央“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要积极开辟扶贫开发新的资金渠道,形成互为支撑‘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的精神,张兵在向厅党委请示并得到大力支持的前提下,通过多方奔走沟通,搬来了一支由省直4个实力单位组成的扶贫大军。 

  2016年,省交通集团、省环保集团、东水西调工程建设局、辽宁海事局进驻南票,海航物流还在黄土坎乡建立了业务机构,张兵成为省直9家扶贫单位的联络员和牵头人。 

  路的远方 

  黄土坎乡上松树沟村,三面环山,一面向路。此路不通,便无路可走。 

  此路与山相随,与河相伴,绕山取道。几年前,十米护坡毁于山洪,山石河泥大举入侵,满眼坎坷泥泞,险石林立,不知路在何方。14个自然屯的几千户村民出行受阻,农产品无法外运销售。村民一年年翘首企盼一次次上访无果,原因只有一个:钱。 

  张兵一急:10天开工!话音落地,马上就办,约请相关领导和相关部门实地考察,把在北京刚开完会的省公路管理局领导从回家途中请到现场办公。 

  不到10天,10米高的石垒护坡、20多里长、十几米宽的省级公路和优质村路开工建设,整个过程用去炸药720公斤,爆破1900石方量,张兵一身泥一脸灰地担任监工。 

  有村民乘夜色往家里运料,他说,别偷,路给你修到家门口。 

  后来村民说:以为逗咱呢,没想到是真的! 

  路通了,心顺了,张兵又协调建委等部门出资40余万元,安装了140盏太阳能路灯。 

  夜晚,如约亮起的灯光,照亮的不仅是道路,还有人心。 

  开目不见路,常如夜中行。出门行路难,富贵安可期。 

  路,人人离不开,天天都在走,每一条都伸向没有止境的远方,和天下所有的路由此及彼,相互贯通。 

  从锦州义县瓦子峪镇到葫芦岛市南票区黄土坎乡上松树沟村,张兵都首先选择了最难啃的硬骨头。因为在他心里,路,通向脱贫致富,通向千里之行,更通向民心。 

  由近而远由远而近的路,让没有农村生活经历的张兵,每到一处都迅速成为村民的“自己人”。     

  三十年后 

  黄土坎乡下辖“上松树沟村、下松树沟村”等36个自然村,村庄的名字大多带有方位或地貌的特征,按张兵的话是“触景生情”。当初触景生情的“黄土坎”来自几户关内的清朝移民,后来就上下左右、沟沟坎坎地相互参照了。 

  上松树沟村沟壑纵横,八山半水半分田,75%以上的耕地为坡地和山地。受内蒙古干旱气候的影响,农作物生产受限,连种棵树都要像伺弄盆景一样,成本高且难以成活。 

  少而瘠薄的土地,大田玉米和山地谷类成为果腹的指望。2014年遭遇干旱,人均收入仅有4500元。 

  建村部、建便民服务中心、建文化广场、实施亮化工程等在进行一系列改变村容村貌的“规定动作”的同时,张兵通过调查摸底,把精准扶贫的“靶向”瞄向招商引资。 

  当地人有种植地瓜的传统和经验,这种耐瘠薄,易存储,好加工的经济作物,不仅营养丰富,其加工的粉条和淀粉,更是北方人喜食的家常菜,市场长盛不衰。 

  2014年,占地2670平方米,投资1500万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建在上松树沟村。工厂与农户实行“订单式”产销合同,由厂家提供秧苗、化肥,以市场最高价格收购,市场价下滑收购价不变,解除农户的后顾之忧。这项使家家户户受益的产业,人均年增收2768元,不仅带动了上松树村的村民脱贫致富,还将带动整个黄土坎乡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促进农村富余劳力就业。 

  张兵的又一个招商引资项目——占地21亩,投资500万元的生态养猪场,每年可为200户村民养殖户每户增收3000元,为15户在养殖场就业的村民每年增收2万元。 

  同时,张兵还向厅里提出“结对帮扶”的建议。在厅党委的统一部署下,将黄土坎乡90户贫困户发包到32个处室和总队,从子女教育、医疗、房屋维修、饮水安全、解决就业等问题,定点、定人、定责,逐一落实帮扶措施。 

  2017年,正在谋划和初步实施的项目中,最令他期待的是每户每年由增收几千元到6年后每户每年可增收6万元,而且可保村民稳定增收30年不变的光伏项目。 

  30年后,我们国家说不定发展成什么样了呢!”张兵笑得很开心。      

  留住乡愁 

  人前张兵,一个典型的不为琐事所扰、不为闲愁所烦、力量感和分量感十足的男人。可是,若说张兵无愁事,那是因为无法看破他的内心。他的若无其事正是因为心事沉重;而且心事不能分担,必须一个人扛。 

  2010年开始走上扶贫之路,三年又三年,到2017年已经是第七个年头。无论是在省内还是在国内,张兵都可谓是连续扶贫时间最长者之一。锦州义县和葫芦岛南票,都是几个小时的行程,再到山里的扶贫点,一天时间所剩无几,因此他不可能在家与扶贫点之间常来常往。 

  妻子患有胃病和血栓,身体虚弱,85岁的母亲瘫痪在床,女儿工作在外地,他只好托付也已年长的姐姐常去帮着照看。修建黄土坎乡那条水毁公路时,为赶工期保质量,张兵一天到晚盯在工地。父亲患糖尿病综合征,数次住院手术,他都无法脱身。父亲去世后,他常常为此黯然神伤。春天去了还能回来,可是人生的季节却一去不复返。有些遗憾可以挽回,这份愧疚却永远无法弥补。 

  男儿有泪不轻弹。男儿的泪,总是独自面对,洒在夜深人静时,吞咽在心里。男儿的悲伤,像上了劲的发条,张兵更加满负荷甚至带病坚持工作。终于,那条在他心里最漂亮的路,伴着他对亲人的牵肠挂肚,伸向远方。 

  他仍旧还要欠下一份没有补偿机会的作为儿子和丈夫的责任。每一次回家的忐忑,每一次离开的牵挂,都在催促他快马加鞭。 

  他所要到达的另一个方向也是“家”的里程,那是几千个远在深山的家。在他心里,有了一份乡愁。 

  乡愁是你离开这个地方就会想念这个地方。 

  记住乡愁,那是一种情怀,很美。■ 

【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