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扶贫杂志 -> 2016辽宁《扶贫》杂志第8期 -> 热点关注
热点关注
【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扶贫要在“真”字上下功夫
作者:吴 征 发布时间:2016年09月28日

 

  “原来争着抢着戴贫困帽,现在急着摘帽。”近日,一位参加了多地扶贫督查的“老扶贫”向笔者细数种种脱贫“怪现状”:一些地方给帮扶干部摊派脱贫指标,一些帮扶干部把不少精力用在了“算账”上,“研究”怎么把帮扶对象尽快“算”出去。有贫困户反映,自己去年年初被认定为扶贫对象,春天在扶贫资金支持下刚种上果树,年底就“被脱贫”了。 

  中国现有多少贫困人口?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农村尚有7000余万贫困人口,约占农村居民的7.2%。这些人口四处分散在全国各地,尤以河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中西部地区为最。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近年来,中央连续出台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扶贫新政,表明了要在未来5年内在全国消除“绝对贫困”的坚定决心和强大信心。但是,当前在扶贫攻坚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怪象让人匪夷所思。 

  一是数字扶贫。一些地方扶贫思路不清晰,扶贫措施、资金不到位,为了政绩,处心积虑地在数字上做文章,伪造、虚报脱贫数据。简单说,就是肆意篡改脱贫标准,通过“算账”实现脱贫。然而,“算出来”的脱贫只是数字上的脱贫,当地贫困的现状不仅没有得到丝毫改变,反倒会因为“脱贫”目标的实现,导致国家扶贫政策支持的减少,从而陷入更加贫困的窘境。 

  二是劫贫济富。一些地方对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办法不多,信心不强,动力不足,为了完成上级任务,把并不贫困的“富人”作为扶贫对象,震天响的喊着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口号,实际上玩的却是偷梁换柱的把戏。只是,这样一来,表面上扶贫任务是完成了,但对群众的伤害却非常严重。因为,将有限的资金花在“富人”身上,对“富人”来说是锦上添花,对贫困群众来说却是雪上加霜。 

  三是盲目扶贫。一些地方对扶贫的意义,对中央的精神吃不透,把不准,目光短浅,方式简单粗暴,把精准扶贫当成了结对子,搞慰问,做大锅饭,把有限的扶贫资金以现金或者实物的形式发放给贫困群众,虽然短期帮助贫困群众实现了脱贫,但无法“造血”的“输血”,永远难以走出“年年扶贫年年贫”的怪圈。 

  当前,我们必须明白,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或者说衡量标准,扶贫工作事关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事关中国人民的利益福祉,事关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地位,可以说,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让贫困群众脱贫就是一件我们必须要解决的头等大事。因此,笔者建议,彻底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仅需要在政策、资金上向扶贫工作倾斜,更要站在全国的层面上,在对扶贫工作的监督管理和成效的考核上下功夫,在扶贫工作中崇尚实干、集思广益、实事求是、狠抓落实。如此,才能让地方不敢阳奉阴违,不敢钻空子、打折扣,使扶贫不再是纸上画饼,而是真真正正的民生工程、圆梦工程。■ 

【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