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扶贫杂志 -> 2016辽宁《扶贫》杂志第8期 -> 热点关注
热点关注
【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扶贫必扶智
作者:柳 宾 发布时间:2016年09月28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精准扶贫的实质是科学扶贫。目前,我国扶贫开发工作正在从单纯侧重物力资本投入转向同样重视人力资本投入。通过让贫困人口接受教育培训,提高其素质和劳动技能,可以实现既扶贫又扶智的双重目标,大大增加其脱贫的机会。 

  在扶贫开发中,教育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目的是提高受助者素质;发放救助金和物资等是物力资本救济,目的是改善受助者的生活条件,二者缺一不可。与物力资本救济相比,教育扶贫具有不同的特点:一是直接作用于受助者本人,并且需要受助者有较高的参与度;二是不对赈济、扶助对象的经济生活进行显性干预,而是增强其内在的改变自己生活境遇的能力和动力。 

  教育扶贫通常会面临两个问题:一是教育对象的机会成本选择会影响其对教育扶贫的态度;二是扶贫效果难以评估,特别是短时间内不容易评估。以中等教育为例,很多学生到上高中时已具备劳动能力,上学需要放弃工作机会和工作收入,这是上学要付出的机会成本,此外还要付出上学的直接成本。而完成学业后能否有更好的出路,即上学后能否获得比原来更好的工作机会是不确定的。因此,在经济条件脆弱的人群中就可能出现因贫不学、因贫失学以及因学致贫的现象,这些人有可能选择不接受高中教育。因此,教育扶贫政策应从防止因学致贫、帮助实现以学脱贫方面入手。 

   对不同教育阶段学生提供不同的公共教育服务。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应为贫困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基础教育;而在高中教育阶段,需要让接受教育的人认识到教育对于消除贫困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实行的一系列针对贫困学生的精准扶贫举措,比如兴建学校、发放现金补助、提供辅助学习用具等,有效帮助了贫困学生接受学习和提高成绩。在大学教育阶段,应更加注重教育机会公平。从世界范围看,贫困学生接受大学教育的机会远低于非贫困学生,而且贫困学生更不容易获得与大学教育相关的市场回报,从而加剧了收入不平等。大学教育的就读机会与中学教育水平相关,同时贫困学生在从高中升入大学的过程中也面临一系列困难,需要政策上予以关注。可以在高考及大学录取制度方面有所倾斜,在大学志愿填报、教育费用等方面也应对贫困学生提供相应帮助。职业教育也是人力资本投资、提高贫困人口长期收入的重要手段,因而应采取切实措施促进职业教育发展。 

  摸清我国当前教育扶贫受助者的基本情况。主要是了解因贫不学、因贫失学以及因学致贫人口、家庭、地区的基本现状。我国贫困人口建档立卡的数据中有对致贫原因的调查,但这种自主申报的方式并不一定能够完全反映真实情况。这就需要对致贫原因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比如,需要研究教育支出与家庭总支出及家庭负债的关系。教育脱贫作为一项长期目标,需要关注教育扶贫的政策、项目、措施对目标人群摆脱贫困的影响和作用。应该对不同投入力度、不同干预举措以及不同项目组合所产生的不同减贫效应进行评估,并据此进行成本效益分析,进而选择较优的扶贫措施。■ 

【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