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扶贫杂志 -> 2016辽宁《扶贫》杂志第7期 -> 人物专访
人物专访
【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使命
作者:施 鞍 发布时间:2016年09月26日

 

  不到两年的时间,李红冈在省海洋与渔业厅党组的领导下,在地方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在五台沟村“两委”的配合与全体村民的拥戴、支持下,使一个贫困人口占80%的偏远山村改变了面貌,成了人人生活有保障、精神昂扬向上、村风淳朴和睦、村容整洁美观的“桃花源”。变化之大就连本村村民都不认识了:“这还是咱五台沟村吗?” 

  许多人不理解李红冈。“扶贫工作队”说到底只是临时性工作,工作艰苦却不是机关“主业”,做多一点少一点与他的未来并无多大关系。但五台沟村民理解他,在朴素的农民看来,共产党的干部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因为误听了“李红冈要调回去”的消息,400多村民冒雨联名请愿,喊出:“我们已经离不开李书记了。” 

  李红冈把所有能调动的资源都用在了改变五台沟的面貌上。村民们说:“李书记不是走过场,是来真扶贫的。” 

  一切从农民的实际利益出发,不计较个人得失,不搞政绩工程,在李红冈身上,体现的正是共产党人一心为民的神圣使命感。 

  树起一面旗帜 

  来五台沟之前,李红冈从未接触过农村工作,但18岁入党的他,深谙党的基层工作路数。五台沟的贫困固然有自然环境差、耕地面积少等因素,基层组织不规范,党员队伍起不到应有的模范作用也是一项重要原因。 

  驻村伊始,李红冈和工作队员认真研究了驻村工作要点。其中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抓班子,带队伍,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首先是建立起标准的村级党组织活动场所。 

  他要树起一面旗帜。 

  令李红冈想不到的是,他的设想几乎遭到村里干部的一致反对,“有个地方得了,建那玩意有啥用啊?”“村里本来就没钱,就算有钱,也不应该往这上面花。”  

  干部们的反应李红冈十分理解,多年的贫困制约了人的思维,可在他心里这块阵地非常重要,这不是用金钱能衡量的。他需要用这个阵地唤起党员干部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凝聚起五台沟的人心。“这笔钱我出,村部必须建!”在讨论村部是否建设的会议上,李红冈力排众议,当场拿出1万元现金和存有3万多元的工资卡,一并交给了村主任。 

  很快,村部改建工程完工——将村里一栋长年不用的二层小楼进行了改建——李红冈与村干部一起到县城购买了桌椅等办公设备,又自掏腰包买了5台电脑。新建的村部内设村“两委”办公室、“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办公室、“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三会一课”办公室、警务室、图书室、电脑室、会议室,达到了功能设置完备、各类簿册齐全、职责制度上墙、荣誉统一展示的目标。 

  旗帜树起来了。在宽敞明亮的新村部里,李红冈组织党员学习、培训,在党旗下重温入党誓词,号召村干部和党员义务献工,为无职党员设立村环境治理、科技宣传等12个岗位…… 69岁的老党员董国昌对此深有感触:“过去,一年交一次党费就算履行党员义务了,体现不出先进性,群众都瞧不起我们这些党员,现在,李书记把村部建起来,把活动搞起来,我们发挥了党员作用,党员的荣誉感又找回来了。” 

  县委组织部刘辉副部长对此予以充分的肯定:“李红冈通过建强村基层党组织,把党员作用发挥出来了,拉近了干群关系,也重塑了党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这方面的意义更为重要。” 

  “跟着李书记错不了” 

  整个五台沟村只有村民236户,贫困户就达204户。 

  驻村工作是从一家一户的走访开始的。像人口普查一样,李红冈和队员于世超每走进一户人家,都要现场采集图像,详细记录其人口、收入、致贫原因等信息,并以户为单位制作了村民档案,建档立卡。 

  入户调查中,村民普遍反映强烈的问题是“水”和“路”。 

  “水”是当务之急,没有水作物就没有收成。辽西干旱,而地处山区的五台沟村仅有的耕地多是坡地,往往旱情尤为严重。摆脱贫困,抗旱保收是重中之重。 

  李红冈把了解到的情况向省海洋与渔业厅做了汇报,厅党组高度重视,迅速协调、调拨抗旱资金20万元和扶贫资金10万元,当地水利部门也给予了积极的支持。短短一个月,工作队带领村民打深井19眼,新建、维修蓄水方塘5个,拉电1500米,铺设输水管2000多米,新上滴灌工程1000亩。紧接着,又针对村里的实际情况,修建大口水井20眼。这些水利设施的投入使用,基本上解决了五台沟缺水的问题,达到全村每户至少有一亩水浇田,确保了大旱之年村民的基本收入。 

  关于五台沟的道路,多年来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出门走路四处看,一脚踩不着石头是神仙。”说的是村里的路况:到处是石头,坑坑洼洼不好走。因交通不便,村里的土特产也难以运出村,村民早就盼望着把路修一修。 

  如今五台沟的村级组织健全了,修路的方案经过“四议一审两公开”,获得了全体村民的支持,李红冈通过找交通部门立项审批,利用“一事一议”争取到了修路资金。 

  修路工程正式开工。李红冈带领村民共修了1.5公里长、3.5米宽的村路一条,3.2公里长、5米宽的贯穿全村的主路一条。此外,还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把硬化路面修到了每家每户的家门口。如今,村里那首流传多年的“民谣”似乎得改一改了,现在是出门“能踩到石头才是神仙”了。 

  井打了,路修了,李红冈又张罗着治理村居环境。村里有条3.26公里长的河流,因为干旱,多数时段河道里没有水,反倒是杂草丛生,生活垃圾遍地,一到夏天,臭气熏天,村民对此怨气很大。李红冈雇来翻斗车,从河道里清出几百车垃圾,又从林业部门协调来3000多棵树苗栽在河道两旁。 

  为改变随地乱扔垃圾的现象,李红冈在村里建了多个垃圾临时堆放点,又在远离居住区地带新建了1300平方米的垃圾场,定时清运垃圾。 

  五台沟村因地处偏远,以往村民就医很不方便。为有效改善村民的就医环境,李红冈将村里已停用的小学改造,建成120平方米的村级卫生室,内设诊断室、药品储存室、理疗室、治疗室、远程诊疗室等。又联系大连市卫生局、解放军第二一〇医院的战友,为村卫生室捐助了价值5万元的常用药品和价值5万元的医疗器材,还免费送村医去大连接受正规培训。从此,五台沟村民实现了“大病可诊断,小病不出村”。 

  一系列惠民工程下来,五台沟的村容村貌得到了彻底的改观,外出打工回来的村民竟然认不出自己生活了几十年的村庄:“这还是咱五台沟村吗?”李红冈也由此得到了村民的信任与认可,村主任董杰丰的话有一定代表性:“对李书记,我是真服了。只要跟着李书记干,一定错不了。” 

  “量身定制”的项目 

  “八山一水一分田”,十年九旱,这就是五台沟村的自然状况。要消除贫困,单靠给钱显然不行,必须调动起全体村民自身的积极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党的扶贫政策变成一项项精准扶贫、强村富民的具体措施和办法。 

  工作队驻村前,五台沟村集体经济为“零”,村“两委”想为村民办实事也没有经济条件。李红冈意识到,贫困村要实现整体脱贫、可持续脱贫,没有集体经济作基础是不可能的。贫困村想摘帽、进而实现致富,就必须把集体经济搞上去。2015年初,工作队和村“两委”以每亩500元的价格从村民手中租了30亩地作为试验田,自费购买了5000元的种子、化肥,聘请农业专家现场指导,当年获得了成倍的收益。 

  试验田项目的成功,一来实现了集体经济“零”的突破,挣了3万元,到2016年预计将突破5万元,为村里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基础。二来也为推广特色种植树立了榜样,看到工作队试验田产生了高效益,转过年村民们就普遍改种了新品种。 

  工作队发起成立了谷物种植合作社,引进玉米、谷子、高粱等11个抗旱稳产的优良品种,推广面积1200亩,每亩增加收入500元以上。谷物种植合作社吸纳了186户村民。 

  建了100多亩的精品葡萄园,丰产期每亩收入可达15000元以上。葡萄园吸纳贫困户30户。 

  注册成立以溜达鸡养殖为主的养殖合作社,为贫困户免费建鸡舍、发放鸡雏和饲料,每户年收入2000元以上,村集体年收入10000元以上。该项目吸纳贫困户106户。 

  李红冈还为合作社生产的杂粮、笨鸡蛋等产品注册了“五台沟”牌商标,办理了无公害认证。2015年在义县特色农产品展销会上,“五台沟”牌首次亮相即广受欢迎,现在产品远销北京、大连、沈阳等地。 

  与辽宁福益绿色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发展旅游产业项目,招商引资860万元,修建2000多平方米的旅游山庄和大型停车场、山门,为村民增加30个就业岗位,每年增加收入50万元以上。 

  协助村“两委”与某服装生产企业签订协议,建起服装加工厂,解决本村贫困群众51人就业,人均月收入1500元以上,村集体年收入12000元。 

  引进国家光伏发电扶贫项目,协调贴息贷款65万元,装机容量62.4千瓦,设备使用期25年,每户年收入1500元。此项目惠及贫困户65户。 

  组织50名村民外出参加工程建设,每人收入1万元以上…… 

  细算一下可发现,上述项目涉及的村民早已超出了五台沟村的总户数,但这不是虚报成果,李红冈的目标就是:保证每户至少要有两个或以上脱贫项目。另外,这些项目都不大,都是针对村里的实际情况设计,是为五台沟村“量身定制”的。比如养鸡,为了保证能养起来,村里免费提供半成年的鸡苗,志愿参加,签订协议:每家最少10只,村集体鸡场负责防疫等事项,意外死亡也由集体鸡场免费补充,由合作社统一收购、销售鸡蛋,唯一的要求是不准卖和杀了吃。 

  “农民一家养十几只鸡,也不占用专门的劳动力和时间,家家都可以养,笨鸡蛋在市场上大受欢迎,聚沙成塔,一年下来收入也很可观。”李红冈说,“更重要的是把大伙的‘心气儿’调动起来。” 

  “精神文明飞跃了20年” 

  五台沟村的秧歌队在义县很有些名气,2015年春节在全县秧歌大赛上取得了第二名的成绩,赛会组织者还直道歉:对不起啊,第一那支队伍是咱们远道儿请来的。 

  其实这支队伍组建起来还不到一年。一年以前的五台沟村,赌博盛行,偷盗事件屡有发生,闹得村子鸡犬不宁。 

  曾经当过派出所所长的李红冈清楚,要改变村子的风气,健康的娱乐方式很重要。有村民建议:别的村村民都在广场上扭秧歌,咱也想扭,可没场地啊。 

  没场地?那就建场地。海洋与渔业厅再次给予了10万元的支持。 

  为了节约费用,李红冈从沈阳请来装饰公司的朋友,免费对广场进行规划设计。同时,号召党员带领村民全部参与到建设中来,有车的出车,有力的出力。 

  清垃圾,平整地面,修排水沟,铺设彩砖。李红冈又找战友和朋友,赞助了花草树木,还要来了健身器材、篮球架。 

  广场建成没几天,五台沟村秧歌队就正式成立了。紧接着又组织起广场舞队、篮球队,村民的精神面貌也随之有了很大改观。村里的几家麻将馆迅速被“挤黄了”,某村民原来是有名的“麻将王”,曾创下过3天3夜不下麻将桌的纪录,自从建了文化广场,昔日的“麻将王”变成了“秧歌王”,成了秧歌队的主力。 

  五台沟村有一面“文化墙”,李红冈从北京请人来画了“二十四孝图”,宣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少村民家门上挂上了小牌匾,这是村里评选的“劳动模范”“五好家庭”“好媳妇”“好婆婆”。李红冈和村“两委”还制定了《村规民约》,其中广受欢迎的如:孝敬老人、不准大操大办、不准砍树等等。“风气的形成有个过程:由积极引导到慢慢习惯最后形成制度。”李红冈总结说。 

  如今的五台沟,村民的生活有滋有味,家家“比着过”。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想象中古人理想的田园之乐亦不过如此吧。 

  “晚上扭秧歌,吃过雪糕的包装纸都自觉送到垃圾箱里。” 

  “党员、村民代表开会,没有一个吸烟的。” 

  “开村民大会,大伙都把手机关掉,个别忘记关的,手机一响赶紧倒歉。” 

  县、乡领导评价五台沟村“创造了‘深圳速度’”,“精神文明飞跃了20年!” 

  也许只有李红冈自己才清楚,为了这些他付出了多少。两年以前,李红冈报名参加驻村工作队,当时孩子还不到3周岁,母亲重病长期住院,岳母癌症术后化疗。刚驻村时,面对陌生的工作、生活环境,睡硬炕、上旱厕、难洗澡、难做饭,夏天蚊虫多、冬天取暖难……李红冈和工作队员克服种种困难,每月驻村都在27天以上,元旦、除夕、十五、中秋都与村民共同度过。 

  辛勤的劳动换来丰硕的成果,不到两年,李红冈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共完成扶贫项目29个,落实扶贫资金1632.3万元,正在实施的项目11个,涉及资金460万元。经市、县扶贫部门核准,204户贫困户中已有98户脱贫;其余106户贫困户都有扶贫产业、项目对接到户、到人,2016年底将实现全部脱贫。去年,五台沟村党支部被评为锦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五台沟村被评为锦州市文明村镇标兵。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省厅派我来,我就得尽全力。”李红冈说。 

  “共产党的干部,非得像李书记这样。”五台沟的村民说。■ 

【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